圖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懂得愛自己,才能成為一束光,照亮他人
2022/06/06

你是否常常陷入消極情緒里無法自拔?

你是否在低谷中容易對自己失去信心?

你不知道自己的狀態該不該去看心理醫生?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本顛覆認知的心理學入門書——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蛤蟆先生的故事,正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故事。

它會戳中你、治愈你、改變你,給你成長的力量。

蛤蟆先生,是一只不整天幻想吃天鵝肉的好蛤蟆,集富二代、好男人于一體。

在別人的眼里,他溫文儒雅,風度翩翩。

住著豪宅、開著跑車、當著校董,不抽煙、偶爾品酒,生活自由且快樂。

俗話說:「世上的事情,件件藏著委屈。」

蛤蟆先生最近就因為一些變故,變得越來越抑郁。

他開始失眠、酗酒、不打扮,整天窩在沙發,把自己搞得邋里邋遢。

他會在深夜痛哭,聽一千個傷心的理由,仿佛墜入了深淵,成了井底之蛙。

在朋友們的幫助下,蛤蟆先生找到了心理咨詢師蒼鷺。

在蒼鷺的引領下開始勇敢地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不斷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改變自己。

10次的心理咨詢,猶如一架人生爬梯,讓他從井底一步步向上攀登,最終實現自我蛻變。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聽書名像是童書,其實是一本非常專業的寫給成年人的心靈療愈書。

為了幫助理解,本書的重點我以「1+2+3+4」的數字進行提煉。

在閱讀過程中,你可以跟著蛤蟆先生一起,探尋情緒的根源、體驗咨詢的細節,完成一場自我的療愈。

1個前提:

改變的唯一前提是認識你自己,在這個世界上能幫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蛤蟆先生第一次拜訪蒼鷺的時候,蒼鷺開門見山道:「你今天怎麼樣?」

蛤蟆先生脫口而出:「挺好的,謝謝你。」

盡管他并不好,但習慣告訴他應該這麼回答,為什麼會有這樣下意識的反應呢?

因為,我們從小就被大人灌輸了這樣的觀點:表現悲傷、憤怒這樣的負面情緒是無能懦弱的表現,是會被嫌棄和厭煩的。

于是,我們學會了欺騙自己,隱瞞自己的真實情緒,好像只有這麼做,大人才會開心,我們就不會受傷。

當蒼鷺讓蛤蟆先生描述自己真實感受的時候,他一時半會兒也弄不清自己有什麼情緒。

當蛤蟆說「我就是一個不會生氣的人」的時候,蒼鷺識破了他為自己編織的假象。

蛤蟆意識到,他不是不會生氣,而是選擇了另一種方式生氣。

當蛤蟆說「我很好」的時候,蒼鷺讓他看清了自己的悲傷與絕望。

他不斷追問蛤蟆的真實感覺,因為真實才是了解內心世界的入口。

當蛤蟆責怪身邊的人如何誤解、讓他傷心的時候,蒼鷺點破了他最大的謊言:

沒有人能讓你不快樂,是你自己選擇了讓自己不快樂。

改善情緒的第一步正是認識你自己,分辨你內心的真實情緒。

為了讓蛤蟆先生的情緒量化可見,蒼鷺使出了「情感溫度計」的方法:

溫度計被劃分為10個刻度,最低為1,代表非常糟糕,可能想自盡;5分代表還能承受;最高分是10分,表示非常愉悅。

蛤蟆先生第一次給自己打了1-2分,隨著咨詢次數的增加,他給自己的打分越來越高。

這種打分機制不是考試,我們不用刻意在乎分數本身,只需將內心的感受真實呈現,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自己、作出調整。

蛤蟆先生完成第一次咨詢,離開的時候問了蒼鷺一句:

「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

蒼鷺回答: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也會對你傾注我全身心的關注。

但一切歸根結底,都取決于你,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2個思維:

人人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徘徊。真正厲害的人,是理性與感性并存。

在接下來的咨詢過程中,蛤蟆先生逐步意識到,人人的大腦里,都存在著兩種思維模式——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

蛤蟆先生在一開始選擇抑郁,其實就是選擇了感性思維,像個嬰兒一樣,只做出本能反應。

而從他接受療愈,愿意剖析自己的時候,就是回歸了理性思維。

什麼是理性,什麼又是感性呢?

簡單來說,理性就是一個人對某一件事能夠做出理智的分析和判斷,頭腦不發熱,決策不沖動。

而感性則是一個人對待某一件事完全憑借心情,容易感情用事,不計后果。

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不能說一個人理性好,也不能說一個人感性不好,這要看事情的本質面貌。

于丹曾說:

「我們需要一種清明的理性,這個理性是在這種嘈雜的世界中拯救生命的一種力量。

同時,我們也需要一種歡欣的感性。這種感性之心可以使我們觸目生春,所及之處充滿了快樂。」

所以說,有時候感性和理性是需要并存的。

一個人少了感性,會顯得沒人情味;少了理性,又會顯得太死板。

正確的做法是,尋求感性和理性之間的平衡。

當你感受到快樂時,你要讓感性盡情飛馳;當你感受到痛苦時,要讓理性來干預感性從而減輕不適。

3個狀態:

每個人都有兒童、父母以及成年人的狀態,三位一體,成年人之所以痛苦,恰恰是因為不在成人狀態。

蒼鷺在蛤蟆先生咨詢的過程中,將我們的人生分為:兒童、成人、父母三個狀態。

1、兒童自我狀態。

當一個人處于兒童自我狀態時,他會下意識用童年時的習慣作出反應,表現出像孩子一樣的感受和行為。

在這種狀態下,他會本能地順從和依賴他人,再現過去的情形,體驗過去壓抑的痛苦情緒,學不到任何新的東西。

2、父母自我狀態。

處在父母自我狀態的人,不是在挑剔別人就是在挑剔自己。

處在這種狀態下的人,會用言行重復父母那里學到的是非觀和價值觀,想方設法讓別人接受自己的這套想法。

甚至會將審判的矛頭指向自己,進行毫不留情的自我批判。

3、成人自我狀態。

在成人自我狀態的時候,我們能擺脫情緒化的控制,合理地計劃、考慮、決定、行動,用知識和技能解決當下的事情。

成人自我狀態,是唯一能學到自我新知識的狀態。

因為在兒童自我狀態里,只是在體驗過去的情緒;在父母自我狀態里,不是挑剔就是在教育別人,這兩種狀態都不會學到東西。

那麼,我們該如何適時調動成人自我狀態呢?

其實,這又回歸到了第一個話題——認識你自己。

你需要不斷思考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要到哪里去、你該如何才能到那里去。

蛤蟆先生在認真分析后意識到,成年的他其實一直處在兒童自我狀態。

童年的蛤蟆,出身顯赫,卻一直不快樂。

父親時常對他批評責備,母親則是對父親的權威百依百順,很少去擁抱、安慰自己。

為了討好父母的愛,童年的蛤蟆不得不做出,順從、取悅、道歉、依賴等行為,并逐步形成了依賴及取悅型人格。

而成長的本質就是逐漸打破依賴關系,成為獨立人。

順從導致蛤蟆把依賴當成生活本身,童年依賴父母,成年則依賴外界的肯定。

一旦收到否定反應,他要麼取悅別人,要麼自我批判,痛苦不堪,所以一直長不大。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怎樣,關鍵在父母。」

成年人的行為習慣都是從童年學來的,也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人一生。

4個坐標:

人生有四個坐標,你選擇的坐標決定了你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好我好」是我們奮斗的終極目標。

蒼鷺曾問過蛤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你是怎麼看自己的?你好嗎?

第二個問題是:你是怎麼看別人的?他好嗎?

根據這兩個問題的回答,產生了以下四種人生坐標:

1、你好,我不好。

處在這個坐標的人認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無法掌控人生,從而產生焦慮、抑郁、自責等情緒。

2、我好,你不好。

處于這個坐標的人常常會占據權力和權威的制高點,時常攻擊、指責別人,產生憤怒、挑剔、指責等情緒。

3、我不好,你也不好。

處于這個坐標的人更確切來說是「犯罪者」。

既自卑又自大,既自我貶低也攻擊他人,情緒反復無常,很容易產生報復社會的行為。

4、你好,我也好。

這不僅是一種狀態,更是一種選擇和承諾。

你相信自己是好的,更相信別人是好的,通過行為和態度,持續對自己和別人展現美好。

蛤蟆先生在最后一次進行心理咨詢時,放棄了以前迷戀的汽車,選擇了騎腳踏車到蒼鷺那里。

他欣賞沿路的風景,聆聽大自然的心跳,覺得身心愉悅至極。

到達蒼鷺那里后,蒼鷺一如既往的問他,感覺怎麼樣。

蛤蟆這次毫不猶豫說:「我感覺好極了。」

他已經在著手規劃未來,不像以前只是想一想,而是真正有細節、有日程、有行動。

蛤蟆先生給自己的「情感溫度計」打了9分,并把自己的人生標記在 「你好,我也好」的坐標里。

因為此刻,他內心有足夠的安全感,相信自己的成長和能力,同時也欣賞他人的優點,能夠與他人很好地合作,相互促進。

在和蛤蟆的面談中,蒼鷺也收獲了成長,他不再像以前那麼教條、嚴苛。

他對蛤蟆先生說:「在咨詢中,學習一直是個雙向的過程,只是彼此學到的東西不同。」

蒼鷺把這個過程稱之為共生,共生意味著接納自我和接納他人,有效聯結,共同成長。

共生表現在情緒反應上就是共情,而共情能力有一個前提,就是我們首先要愛自己。

一個人和自己的關系決定了他與外界的關系。

一個內心有愛的人更容易傳遞出愛,一個內心充滿仇恨的人必然會向外界投射更多的仇恨。

唯有懂得愛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才能成為一束光,去照亮他人。

心理學家榮格說:「沒有任何一種覺醒是不帶著痛苦的。」

與其沉溺于悲傷之中,不如直面自身的痛苦,不再避開它、掩飾它、否定它。

所謂活得真實,就是真誠地回應當下的需求。

讓真實的自我擺脫過去經歷的束縛,在自由中成長為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