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蘇聯大清洗始末:基洛夫是誰?本應接班斯大林,卻被刺殺引發清洗
2023/10/13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在1934年召開的聯共(布)十七大上,斯大林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在蘇聯政治舞台上。


1、斯大林的兩次打擊


斯大林雖然一次又一次地擊敗了各種黨內反對派的挑戰,試圖確立自己牢固的權力地位。但是,他的粗暴的個人政治品性也隨之暴露出來。


就在被稱為「勝利者代表大會」的十七大上,斯大林的權力地位又一次受到挑戰,他面臨著信任危機。

在這次大會剛開始或大會前夕,一批黨代表和基洛夫談過話,提出有必要撤換斯大林,并提出由基洛夫擔任總書記。

參加談話的有:奧拉赫拉什維里、彼得羅夫斯基、奧爾忠尼啟則、米高揚。

米高揚後來回憶道:

「1934年冬,在黨的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選舉黨中央時,基洛夫得票最多,許多代表小組提名他為總書記候選人,但是他拒絕了,從而表現出這位最忠誠的人所具有的忠誠和原則性。他把一切都告訴了斯大林,斯大林則報之以對整個代表大會、當然也對基洛夫本人敵視和仇恨。」

他說:

「在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不同意基洛夫的只有3人,而不同意斯大林的比這幾乎多100倍以上。」

給斯大林的打擊斯大林不僅權力地位受到挑戰,而且遇到了家庭危機。

1933年11月,斯大林的妻子阿利路也娃開槍自盡。

她之所以自盡主要是因為她無法忍受斯大林的所作所為,阿利路也娃一直同情黨內反對派。

但莫洛托夫另有解釋,他認為,阿利路也娃很有可能是出于嫉妒。

斯大林的女兒斯維特蘭娜·阿利路也娃後來回憶說,自盡事件使斯大林受到極大震動,夫人給斯大林留下一封遺書,斯維特蘭娜說:

「那是一封很可怕的信,充滿控訴和譴責。這不簡單是一封私人的書信,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封政治信件。父親在讀完這封信后,他會想:媽媽只是表面上和他在一起,而實際上卻站在當年的反對派的行列里」。

斯維特蘭娜還引用普希金的話來形容她父母的關系:


「不能把一匹戰馬和一只戰戰兢兢的鹿套在一架車上。」

1932年11月18日,斯大林給《真理報》編輯部寫信,他說:

「向對于我的親密的朋友和同志娜捷施達·謝爾蓋葉芙娜·阿利路也娃·斯大林娜的逝世表示哀悼的機關、團體、同志和個人致衷心的謝意。」

妻子的自盡對斯大林的心靈和精神是一次沉重打擊。從此,他對誰也不再相信。懷疑、猜度成為他性格的主要方面和特征。


2、基洛夫事件


1934年12月1日,聯共(布)中央政治委員、聯共(布)中央書記、列寧格勒州委書記基洛夫被暗殺。

這就是蘇聯現代史上著名的基洛夫事件。

謝·米·基洛夫在30年代初已成為蘇聯政壇上的新星。聯共(布)十七大的選舉結果表明,他的政治聲望越來越高,甚至已大大超過斯大林。黨期望他成為新的領袖。

1934年12月2日上午,他在家里起草預定在列寧格勒州黨的積極分子會議上的發言。下午4點,他從家里前往斯莫爾尼宮。此宮是列寧格勒州委機關所在地。基洛夫進宮后,直奔三樓辦公室。當他剛剛走到辦公室門口時,身后響起槍聲,子彈從頸中穿過。兇手列昂尼德·尼古拉也夫被當場抓獲。

基洛夫搶救無效,身亡。

尼古拉也夫何許人也?此人生于1904年。他是十月革命后成長起來的新人。他16歲志愿參加紅軍,在國內戰爭的前線加入共青團、共產黨。後來,他到共青團基層工作。他雖然沒有參加季諾維也夫的反對派活動,但支持過季諾維也夫反對派。


托季聯盟失敗后,他沒有受到處罰,只是一度被調離列寧格勒,在莫斯科的勞改營工作。1934年清黨時,他因政治表現消極被開除出黨,不久又恢復黨籍。

他為人殘暴,極端缺乏自制能力,神經質。

基洛夫事件的背后是否隱藏著深刻的政治背景?

斯大林認為,這是「托季聯合總部」陰謀策劃的。流亡國外的蘇聯持不同政見者阿夫托爾哈諾夫則認為,基洛夫被害是斯大林一手策劃的。

斯大林的女兒斯維特蘭娜·阿利路也娃認為,暗殺基洛夫的元兇是貝利亞。

她認為:

「父親與這一暗殺有牽連,我永遠不會相信。父親和基洛夫的關系比斯瓦尼澤,比所有的親戚,比雷登斯,比在一起工作的所有同志都要親密得多,基洛夫是他的親信,他需要基洛夫。」

也有人認為,基洛夫事件沒有什麼政治背景,尼古拉也夫的妻子在列寧格勒市委機關工作,當時傳言,基洛夫同其妻有曖昧關系。他槍擊基洛夫是報私仇。但上述種種說法都缺乏事實根據。基洛夫事件成了蘇聯歷史上的一大謎案。


3、大清洗的法律依據


1934年12月1日,在基洛夫事件發生的當天,斯大林率領莫洛托夫、伏羅希洛夫、葉若夫、雅哥達、日丹諾夫等人從莫斯科直奔列寧格勒。

斯大林親自主持審訊,其結果出人意料。蘇聯政府宣布,是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指使尼古拉也夫暗殺基洛夫的。

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等人立即被捕。隨后,斯大林把清洗的矛頭直指其他原反對派領袖。繼而,大清洗的范圍不斷擴大,波及黨、政、軍,波及整個蘇聯社會。基洛夫事件揭開了蘇聯大清洗的序幕。

為了進行大清洗,斯大林修改了法律。


1934年12月1日,根據斯大林的建議,沒有經過政治局討論和決定,只是後來蘇共中央政治局才追補了批準手續,蘇聯中央執委會和人民委員會通過《關于修改各加盟共和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典》,主張在偵察和審理恐怖組織和對蘇維埃政權工作人員進行恐怖活動有關事宜進行如下修改:

(1)有關這些案件的偵察工作不能超過10天;(2)控告結論在正式開庭前一晝夜交給被告;(3)原告、被告雙方都不參加審判;(4)不接受判決上訴書和赦免請求書;(5)極刑判決被宣布立即執行。

這項法律的修改為大規模清洗提供了法律依據。因為任何「政治案件」,都可以被稱為「恐怖行為」。偵察過程縮短,期限只有10天,這只能使審理案件表面化和直接進行偽造。一切胡作非為的審判行為都變得合法了。


4、大清洗的開始


為進行大清洗,聯共(布)中央還進行了正式動員。1935年1月18日,聯共(布)中央委員會發出關于基洛夫被害的秘密信。

這封信是大清洗的第一次總動員。此信秘密發出后,在全國各地,特別是在列寧格勒,掀起了大清洗的第一次[高·潮],史稱「基洛夫激流」。

清洗有第一次[高·潮]就必然會有第二次[高·潮]。

1936年7月29日,聯共(布)中央委員會再次發出秘密信。這封秘密信發出后,全國又形成了新的大清洗[高·潮]。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等人就是在這不久被處死的。

30年代的大清洗主要是通過國家保安機關——內務部系統進行的。為了推進大清洗,斯大林多次下令改組內務部領導成員。

1936年9月25日,斯大林和日丹諾夫從索契給卡岡諾維奇、莫洛托夫以及其他政治局委員發出電報:


「我認為任命葉若夫為內務部人民委員是絕對必要的,緊急必要的。」

葉若夫上台后,對黨政軍各方面進行了空前的大清洗。原反對派領導人,如布哈林、李可夫、皮達可夫、拉狄克、索柯里尼科夫等人被處死;圖哈切夫斯基、葉戈羅夫等軍隊將領被殺害。葉若夫忠實地執行了斯大林的清洗意圖,搞得全國人人自危,毫無安全感。清洗范圍越來越擴大。但斯大林仍感到葉若夫手太「軟」。1938年,貝利亞代替葉若夫擔任內務部人民委員。


5、大清洗的后果


大清洗的后果極其嚴重。

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的秘密報告中披露,1934年聯共(布)十七大共選出139名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其中83人被逮捕、槍斃(大部分是在1937一1938年期間)。

十七大擁有表決權和咨詢權的1966名代表中有1108名即超過總數的一半人被以因反革命而定罪,遭到逮捕。

1921年俄共(布)十大中央委員會選出的5名政治局委員除列寧去世外,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被處死,托洛茨基被驅逐出國外,只剩下斯大林一人。

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布哈林被處決。

1934年初,黨的十七大后選出的政治局委員有斯大林、莫洛托夫、奧爾忠尼啟則、卡岡諾維奇、伏羅希洛夫、安德列也夫、古比雪夫、加里寧、科西奧爾、楚巴爾、基洛夫等11人,其中基洛夫被暗殺,奧爾忠尼啟則自盡,科西奧爾和楚巴爾被處決。

政治局候補委員有米高揚、彼得羅夫斯基、什維爾尼克、波斯蒂舍夫、魯祖塔夫、埃赫等6人,其中波斯蒂舍夫、魯祖塔夫、埃赫等3人被殺。

列寧建立的第一屆人民委員會,連列寧在內共15人,其中有8名被處死,1名被驅逐出蘇聯。

在軍隊中,6名元帥有4人被處決,他們是圖哈切夫斯基、葉戈羅夫、加馬爾尼克、勃留赫爾,只剩下伏羅希洛夫和布瓊尼。

195名師長中被清洗了110名,229名旅長中被清洗了186人,海軍艦隊司令員只剩下1人。航空國防委員會和化學國防委員會的領導人幾乎全部被清洗。

赫魯曉夫在秘密報告中說,從1937年到1938年,共有3831份黨、蘇維埃、共青團、軍隊以及經濟部門的活動家的名單由葉若夫交到斯大林手中,要求實行第一類判決。


所謂第一類判決指的是槍斃。斯大林批準了這些名單。

赫魯曉夫還說,從1954年到1956年,蘇聯高級法院、軍事法庭已經恢復了3779人的名譽,這些人中有許多人已經死去了,他們的名譽是在死后才恢復的。

然而,赫魯曉夫所揭露出來的大清洗內幕只是大海中的一座山尖,大頭還潛在冰面之下。

斯大林的大清洗行動得到了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伏羅希洛夫等人的極力支持。


6、大清洗的后果


斯大林的大清洗行動也遭到了黨內一些人的抵制。奧爾忠尼啟則、克魯普斯卡婭就是這一些人的代表。

奧爾忠尼啟則曾是斯大林的好友,他們在20年代的黨內斗爭中觀點一致。但到30年代大清洗時,奧爾忠尼啟則對斯大林的清洗政策十分不理解,多次表示抗議。斯大林根本不理睬他的抗議。

1937年2月18日,他自盡身亡。

克魯普斯卡婭早在列寧逝世前后,其政治觀點就傾向于反對派,她甚至一度正式參加過反對派,後來她聲明退出反對派。

在30年代大清洗時,她不止一次地力圖保護許多她所熟悉的黨的活動家,使他們免遭不幸。她還多次向斯大林表示抗議,但一切都無濟于事。她于1939年初逝世。

斯大林擊敗一個個政治對手之后,對他的個人崇拜也日趨激烈。1929年12月21日,對斯大林50壽辰的熱烈慶祝是個人崇拜的明顯標志。

這是一次歌功頌德的祝壽大會。

到1934年十七大前后,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出現新的[高·潮]。

爾后,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緊緊地同大清洗交織在一起。人們在咒罵「人民的敵人」同時,狂熱地頌揚斯大林。

對斯大林的崇拜與對斯大林的恐懼結合在一起。為使自己免于被清洗,他們竭盡全力吹捧斯大林。斯大林已開始走上神壇。

「斯大林就是希望;他就是我們未來;他是指導全體進步人類的燈塔。斯大林是我們的旗幟!斯大林是我們的意志!斯大林是我們的勝利!」

1938年,斯大林審定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出版了。


在這本書中明顯表現出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1939年12月21日,斯大林度過60壽辰。這時,斯大林已非昔日的斯大林。經過大清洗之后,黨內原來的反對派和潛在的反對派都被消滅了,斯大林地位更加鞏固。斯大林的60大壽掀起了更加狂熱的個人崇拜的[高·潮]。


7、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的命運


作為蘇維埃俄國的第一代杰出的政治家,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簡直是政治上的「孿生兄弟」。他們的政治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他們二人都生于1883年,是同齡人。只不過加米涅夫7月18日生于莫斯科一個鐵路工人家庭,而季諾維也夫9月11日生于烏克蘭的一個小農場主家庭。

他們都是1901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并同時在黨的第2次代表大會后成為布爾什維克黨員。作為列寧的左輔右弼,他們在俄國早期的革命運動中起了重要作用。

1917年10月10日,他們同時進入中央政治局,成為在列寧領導下的兩個核心人物。

1917年12月起季諾維也夫任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加米涅夫從1918年起任莫斯科蘇維埃主席。加米涅夫曾任俄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任主席,而季諾維也夫在1919年任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一屆主席。

兩人都是蘇聯建立初期的著名政治活動家。

他們不僅有著相仿的政治經歷,而且其政治觀點也是一致的,這使他倆經常采用一致的政治行動。在十月革命前夕,他倆共同反對列寧的武裝起義計劃。


十月革命勝利后,他們在政府組成問題上持有一致的觀點,共同反對列寧的主張。

他倆共同支持列寧的簽訂布列斯特和約的主張。在列寧去世前后,他倆共同聯合斯大林組成「三巨頭同盟」,反對托洛茨基。

擊敗托洛茨基后,他倆又作為「新反對派」領袖同斯大林進行政治斗爭。

失敗后,他倆貿然同原來的政敵一托洛茨基聯合,結成「托季聯盟」,共同向斯大林宣戰。

托季聯盟失敗后,他倆都于1927年被開除出黨。隨后,他倆又向斯大林表示懺悔。後來,他倆又兩次恢復黨籍,兩次被開除黨籍。

他倆的悲劇也是一樣的。1934年基洛夫事件后,他倆同時被捕入獄。1935年1月15、16日,他倆一起在列寧格勒被帶上法庭受審,罪名是他倆指使尼古拉也夫暗殺基洛夫。

結果,季諾維也夫被判處5年監禁。1936年8月,他倆第二次被帶上法庭。這是舉世矚目的莫斯科第一次大審判。

1936年8月26日,這對「政治雙胞胎」,一同倒在了曾是其政治盟友而后又是政治對手的斯大林槍口之下。從此,他倆在蘇聯長達半個世紀的歷史教科書中成了革命的「叛徒」和「人民的敵人」。


8、布哈林的命運


同斯大林斗爭失敗后,布哈林被降職,擔任計劃科研工作規劃局局長。後來,他擔任《消息報》主編。他埋頭工作,沒有再向斯大林發起任何挑戰。

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被處決,對布哈林來說是一個惡兆,他感到了真正的生命威脅。但是,斯大林并沒有馬上動手。布哈林甚至還獲準出訪法國巴黎。1936年11月7日,布哈林收到《消息報》編輯部的一份請柬,他被邀請參加十月革命19周年紀念活動。


他們站在觀禮台靠近列寧墓的地方,因此斯大林發現了布哈林,突然,他們看見一個哨兵向他們這邊走來。當時布哈林的妻子安娜·米哈伊洛夫娜·拉林娜很緊張,以為這是來逮捕布哈林的。

可是哨兵向布哈林行過禮后說,斯大林請布哈林到列寧墓上面去,那里有他的位子,但是,布哈林和李可夫問題早已定局。

在12月中央全會上(1936年)內務部人民委員部新的人民委員葉若夫,瘋狂地攻擊布哈林,指控他搞陰謀活動,參與暗殺基洛夫。布哈林激烈反擊,為自己辯護,因為再也沒有人替布哈林申辯。

當時的政治氣氛十分壓抑。在這次全會上,布哈林求見斯大林,請求審查內務人民委員部的工作,表示決不容許這些誹謗。斯大林回答說,誰也沒有抹殺布哈林過去的功勞,但布哈林問題應該繼續調查,不應急于下結論。斯大林對布哈林的態度冷淡,不愿意過多地交談。

在以后的幾個月里布哈林接連給斯大林寫信,聲明自己是無辜的,駁斥了對他的無端誹謗。然而,沒有回音,布哈林精神更加緊張。

1937年,蘇共舉行2一3月中央全會。全會的議程是討論布哈林和李可夫問題。

布哈林拒絕參加中央全會,并宣布絕食。布哈林的絕食行動成了新的罪行,被列入全會討論議程。布哈林決定,在絕食的同時,出席中央全會。但布哈林沒有逃過死亡的厄運。

布哈林在感到自己生命即將結束時給妻子留下絕命書。

1938年2月,布哈林被蘇聯法院判處死刑,3月,同李可夫一起被秘密槍決。


9、托洛茨基的命運


黨內斗爭失敗后,托洛茨基被流放到中亞的阿拉木圖。


從1928年1月到1929年在阿拉木圖流放期間,他并沒有放棄自己的政治活動,繼續攻擊斯大林和聯共(布)中央,領導托派組織進行活動。

他還密切注視著斯大林和布哈林斗爭的事態發展,期待著黨的領導層重新出現分裂。

但是,托洛茨基已沒有機會重返蘇聯政治舞台了。

1929年1月,蘇聯格勃烏特工人員向托洛茨基宣讀了蘇聯政府驅逐令,托洛茨基被驅逐出蘇聯,流亡到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從此開始了他流亡生活。

托洛茨基不愿居住在蘇聯政府指定的流亡地——君士坦丁堡。他先后試圖取得在德國、英國、挪威、法國的政治避難權,但這些國家都拒絕了。

托洛茨基凄慘地稱自己是一顆「沒有簽證的行星」。不過,托洛茨基在流亡時不僅沒有放棄自己的政治活動,而且由反斯大林、反聯共(布)中央走上了反蘇的道路。

1932年2月10日,蘇聯政府決定,剝奪托洛茨基的蘇聯國籍和公民權,同時還剝奪了他的妻子納塔麗婭、兒子謝多夫、女兒齊娜伊達的蘇聯公民權。

從1933年起,托洛茨基先后到法國和挪威作短期流亡,于1936年移居墨西哥。這期間,莫斯科曾在兩次公開審判中對托洛茨基進行了缺席審判,判處死刑,托洛茨基的兒子謝爾蓋·謝多夫被槍決。

托洛茨基在墨西哥進行反審判。

1940年,托洛茨基已感到自己生命時刻處于危險之中。他于2月27日立下遺囑。

1940年,托洛茨基被一個名叫杰克遜·莫爾那爾的人暗殺。


此人是托洛茨基秘書和忠實信徒西爾維婭的情人。他經常出入托洛茨基的住宅。8月20日,莫爾那爾身穿雨衣,內藏冰斧來「訪問」托洛茨基。他乘托洛茨基為他修改文章之機,用冰斧猛擊托洛茨基頭部。托洛茨基因傷勢過重,成了冰斧下的亡魂,終年60歲。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